棉花不是推高服裝價格上漲的“罪魁禍首”,生產成本的提高是服裝漲價的重要原因。此外,流通環(huán)節(jié)多次傳遞、品牌競爭等因素也助推了服裝價格。
今年,“過山車”般的棉價似乎逐漸平穩(wěn)了下來,不但出現了下降,而且一度跌破國家的收儲調節(jié)價。
9月26日,國內328級棉花現貨價格為19982元/噸,在國家啟動棉花收儲政策之后略有回漲,但仍在國家公布的新年度19800元/噸的收儲價附近徘徊。與今年3月份的每噸3萬多元相比,跌幅達到36%。
雖然棉花價格大幅跳水,但與棉價息息相關的服裝價格卻并沒有松動,今年秋裝的價格依舊高漲。
服裝價格一路漲
9月份,天氣尚且炎熱,秋冬服裝新品已經上市,北京各商場內的高中檔品牌秋季新款外套,標價動輒上千元,市面上難尋500元以下的風衣。國產女裝的漲幅甚至超過了進口女裝,平均達到10%,個別品牌的漲幅甚至超過了30%。
今年進口女裝價格也在漲,尤其是產地為亞洲的服裝,比如韓國、印度等地,漲幅為5%~8%。
除了女裝漲價擋不住,一些運動品牌服飾也加入漲價大潮。
由于石油價格、人工成本和運費的上漲,耐克聲稱將在全球范圍對2012年春季鞋類和服裝類產品提價。
而國內品牌運動服裝公司李寧也表示,由于受到工資和原材料成本增加的影響,預計今年成本平均上漲20%,產品價格將有兩位數增幅。
七匹狼、森馬等多家品牌表示,秋裝價格絕對不會降,只可能漲。
制造成本剛性上漲是最重要原因
服裝價格上漲的原因何在?
第一,棉花不是推高服裝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。棉花是服裝生產的主要原料,棉花漲價也確實是推高了服裝價格,只是這種變動沒有太多傳導到服裝價格上。
把棉花“變”成服裝,有個價格傳導的過程。棉花被收上來之后,先由紡紗廠將其紡成棉紗,再由布廠將其織成布,印染廠進行印染,最后再賣給服裝企業(yè)加工。
在這一過程中,棉紗和布料的價格確實增長了大約50%;在棉紗廠的上游,棉花收購的價格大約上漲了70%;在最上游的棉農那里,價格則實實在在地提升了80%。
由于紡織企業(yè)對下游服裝企業(yè)的議價能力低,雖然上游棉花原材料受到了超過50%的成本壓力,但不能全將價格增長傳遞到下游。加上有棉紗廠可以大幅分擔成本壓力,以及原材料成本占總成本比例不高的因素,三道防火墻都阻止了棉花漲價的趨勢向多數品牌服裝蔓延。
再者,服裝行業(yè)的設計師可以改變用料或在設計上配合節(jié)省,選擇更輕,更薄的化纖作為棉花的替代品,減少棉花用量。
服裝漲價更多是為了追求利潤率,棉花只是其中一個理由而已。
今年秋天,棉花價格雖然降了,但紡織企業(yè)較高價位的庫存消耗支撐服裝價格難以下調。
服裝服飾行業(yè)通常是在一年前開始設計第二年秋冬的衣服,從設計到訂單生產期間一般需要三四個月,F在做出來的衣服,大部分用的是今年春天的棉花。
由于今年春季棉花價格處于高位,很多棉企在高價位的時候大量囤積棉花,導致產品成本較高,F在還處在消化庫存的階段。服裝行業(yè)訂單式操作,原材料上漲壓力因滯后性從去年到如今才傳遞到服裝終端零售領域。
第二,生產成本的提高是服裝漲價的重要原因。在傳統(tǒng)的服裝加工制造成本構成中,原料成本占到了60%~75%,加工制造成本僅占25%左右。現在的情況是,不僅僅是原料成本和加工成本在上漲,服裝生產過程中,原料、能源、人工等成本費用提高,服裝產品出廠價格也相應上漲。
制造成本剛性上漲必然向下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傳遞,這也是服裝漲價最重要的原因。
紡織行業(yè)是勞動密集型產業(yè),企業(yè)用工成本不斷地上漲推高了服裝售價。在經歷了“招工難”和“用工荒”后,企業(yè)為了留住工人,紛紛給工人加工資。
政策方面,國務院通知強調,適當提高紡織、絲綢一線生產工人的工資待遇,保證紡織、絲綢工業(yè)持續(xù)穩(wěn)定發(fā)展。國家“十二五”規(guī)劃提出,“十二五”期間要努力實現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3%以上。
繼2010年全國多省市宣布調高最低工資標準之后,從2011年3月開始,我國多個省份相繼再次調高基本工資,北京的月基本工資已由960元調整到1160元,江蘇由960元調整到1140元,廣州和上海的最低工資標準都增至1300元,而浙江調整后的1310元已經成為我國目前最低工資最高的省份。
研究表明,如果平均工資每上升10%,企業(yè)凈利潤將下降5%,部分企業(yè)凈利潤下降幅度甚至在10%以上。為了保證經營利潤,企業(yè)只能推高服裝售價。
此外,國內市場石油價格上漲導致運費成本上升,服裝的售價自然也水漲船高。而且,衣服布料中所含的滌綸等都屬于合成纖維,是石油化工工業(yè)和煉焦工業(yè)中的副產品,國際、國內石油價格上漲也會導致服裝漲價。
衣服從質地上可以分為化纖和纖維兩種,天然纖維主要包括棉毛絲麻,這部分不超過30%;剩下的都是化纖材料,也就是石油衍生物,基本上可以分為滌綸、氨綸、錦綸和維尼綸。石油漲價直接影響化纖價格。
第三,流通環(huán)節(jié)中的多次傳遞推高服裝零售價。服裝的出廠價格與最終的零售價格相差較大,其流通過程中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不斷加價,造成其終端零售價格與出廠價格存在巨大差價。
在服裝銷售過程中,人工、物流、倉儲、廣告投入、渠道建設、店鋪租金、水電等費用都在上漲,服裝銷售價格隨之走高。
商場聯(lián)營扣點的經營體系,使得服裝品牌必須考慮商場的要求,順勢漲價成為必然。此外,多年來形成的多層代理制度也讓一件服裝從工廠到柜臺,中間經歷多重代理銷售的環(huán)節(jié),而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毛利增幅目前在15%左右。
區(qū)域代理商還由于要承擔庫存壓力,加上商場的扣點和促銷費用,可能將進價自行提高之后進入零售終端。
從現在不對稱的商企關系來看,商場才是最終的贏家。商場經常舉辦促銷、減價活動,這些折扣都要品牌買單,不把價格標高一些,利潤率直接會受影響。
目前標價的慣性上漲幅度在30%左右。例如,一件成本20多元的T恤,從工廠出門不過30元左右,輾轉到了省級代理商手中可能變成了50元,等流入市一級的代理商時,價格已經能漲到80元,最終進入零售終端的定價由品牌知名度決定,一般品牌可能加價率在5倍左右,即進價的6倍,知名品牌甚至能達到10倍,國際頂級品牌更是高達幾十倍。
除此之外,不同的零售終端也會影響加價率,例如一般社區(qū)商場的零售價格就低于鬧市商圈。
第四,品牌競爭也是服裝價格上漲的因素。作為一個同質化品牌競爭最激烈的商品,各大品牌服裝爭相走高端路線,價格也開始與國際接軌。
高端品牌服裝漲價幾乎是一種常態(tài),也是奢侈品定位的根本屬性,保持價格上漲是奢侈品服裝精神價值的體現。漲價符合高端消費品的品牌策略,這些品牌需要在價格上保持一個不斷爬升的狀態(tài)以確保其高端性,而價格上升慢反而會被市場淘汰。
面對我國不斷提升的居民消費能力,高端消費品企業(yè)需要通過每年定期的提價來保持其品牌的高端定位,價格偏低的品牌將淪為大眾消費品。
國內生產者有的為了抬高身價,通過外購國外品牌或注冊洋品牌,將自己包裝成國際品牌;有的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品牌在競爭中落伍而失去市場份額,采取漲價策略,希望提升品牌定位,拉近與國際品牌之間的距離。另外,為了使消費者保持對品牌的忠誠度,跟風漲價也成為了品牌服裝的選擇。